「隔離」14天搶著買保險,那如果超過14天呢?

國際龍獎IDA執行委員會副主席黃俊文

2021年才一開始,臺灣就因部立桃園醫院的群聚感染事件,讓新冠肺炎的疫情又起了波瀾,原本已稍趨平靜的社會再次陷入無名的憂慮,深怕又是一波社區感染威脅的開始。
  於此同時,一張推出快2個月的產險保單,頓時成為臺灣人口耳相傳的「防疫神單」,大家趕著在保險公司宣布停賣的截止日前,有人是到保險公司辦公大樓樓下,從電梯口、大門到馬路跟著人群排成投保人龍,有人則是到處詢問保險業務員希望能夠盡快買到這張保單。
  如此熱絡的現象,市場流傳著一句玩笑話,被追問投保事宜的保險業務人員對於他們的親朋好友無奈地回答說:「我們可以不要一見面就談保險嗎?」甚至有媒體以「亂象」稱之,看似戲謔,但嚴肅來看待這整個現象,其實這就是保險價值的呈現。因為當人們對於可能發生事故的危險增加時,除了做好防範措施,例如增強健康維護或謹慎行事外,「保險」往往就成為他們最大的寄託。
  多年前,一則新聞實況報導令我記憶猶新,有一棟百貨公司大樓發生火災,濃煙從窗戶竄出,甚是驚險。當時從電視畫面上看到大樓陽台上面聚集了好多焦急等待救援的人們,可以想像他們當時內心的煎熬。所幸經過一段時間,火勢順利撲滅,陽台上的人們也都順利獲救。
  我曾經突發奇想(當然實際上不可能也不應該),如果那個時候我拿著一個擴音器,然後對著那些在陽台上等待救援的人們高喊,請問你們要買保險嗎?我相信大家的答案一定都是「要!」如果我繼續接著問,那你們要買多少呢?我相信答案一定是「能買多少就買多少!」。
  剛剛說了,這場景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在現實生活上,卻有很多人真的是讓自己直到「站在發生火警的大樓陽台」才想到要買保險,還要買足額齊全的保險。往往要在危險即將發生,或者是已經發生的時候才會意識到保險存在的重要及可貴。
  因此,看到大家因為擔心新冠肺炎疫情擴散被匡列隔離,而爭買保險的現象是值得正面看待,但也需要深切省思的。「年繳500元,隔離14天,理賠10萬元」是這張防疫神單於坊間流傳的簡易訴求,也是最吸引大眾之處。那我們要不要想想,如果隔離的時間是140天呢?是1,400天呢?甚至是1萬4,000天呢?那應該花多少錢來買一張保單才合適?
  我們都知道,有人因為疾病或意外必須要在醫院待上好幾10天,有人因為罹患重大疾病或重大傷殘,整個醫療療程必須要花上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甚至於有些人因為一場意外事故、一個疾病從此與家人天人永隔,他們的「隔離時間」都比14天多了好久,多了好幾倍!
  而對於因為疫情而必要的隔離,對大多數人而言,所產生的最大困擾往往僅是生活上的不便,當然對某些人而言也可能造成收入的減少。
  但是,當人們因為意外或疾病發生變故時,對於家庭的衝擊,就絕對不只是如此,緊跟而來的是很多醫療、看護費用,甚至生活支出的開銷。更不要說萬一「永久隔離」時,往後遺族的養育需求及家用開銷都是一筆龐大的支出,這絕對不光是10萬元就可以承擔的。
  所以,如果人們對於防疫保單能夠認同並搶購,那是不是更應該趁著春節年後檢視自己及客戶的保障是否齊全,並趕快保滿保齊呢?
  我希望所有保險從業人員都要有個共同使命,就是「絕不讓我們的親友、客戶在站上火警發生的大樓陽台時,才想到保險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