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險發揮財務槓桿的力量

用有限的預算,做無限風險的保障

錢不是萬能,沒錢卻是萬萬不能,正因如此,才更應該透過保費低廉的定期險,為個人與家庭的經濟風險做好保障,發揮財務槓桿的效果。

        有句話說:「錢不是問題,問題是沒錢。」,保費與保額的矛盾與抉擇,一直是令保戶頭疼不已的問題,而定期險也在這樣的矛盾之下應運而生。富邦人壽富碇通訊處處經理任家蓉感嘆,終身險與定期險的保費差距高達5~8倍,如果只靠終身險想要做好保障,就像大人穿小孩的鞋子,保障根本不夠。
  而定期險的價值就在這裡,用有限的預算做好更充足的保障。任家蓉表示,保險的規劃一直都是先求有,再求夠,後求好,而終身險應該放在第3階段的「好」,如果沒有在出社會前趁便宜時先規劃好,還是應該先等到用定期險把現在的保障做到,再來考慮未來的長遠保障。

接受了事實,卻接受不了理賠金
  雖然隨著時間經過,民眾的保險觀念也在逐漸提高,但依然有許多民眾是以利潤的角度來看待保險,擔心資金有去無回而不願把預算投入保險。任家蓉認為,這樣的想法雖然可以理解,卻是全然錯誤的,購買保險本來就不是為了獲利,而是為了得到保障。
  就好比購買滅火器,它不能幫你得到利益,也不能杜絕火災的發生,卻能夠在發現火災的時候阻止損害的進一步擴大。若覺得保險有買就好,就像是一棟大樓只買了一支滅火器,根本不敷使用。
  當然,民眾的預算畢竟有限,會擔心資金用錯地方也是情理之中,而定期險保費低廉又能提供充足保障的特點,便可以成為民眾嘗試購買保險的開始,再加上2021年第六回生命表發布後,定期壽險的保費進一步降低,讓它對客戶的吸引力又更高。
  只要客戶願意購買保險,那麼最難的一關就已經過去,先用定期險做好基本的規劃,未來隨著與客戶的交流與教育逐漸深入,業務人員便能逐漸為客戶規劃充分的保障。
  任家蓉十分看重定期險在相同預算下能夠做好更高保障的優勢。她回憶從業初期,有位客戶的保額不足,不幸身故之後她只能帶著10多萬元的理賠金交給客戶的母親,這位母親看了一眼支票,語帶悲涼:「這一點錢,很快就用完了。」
  這句話雖然有痛失孩子而帶來的悲傷情緒,但任家蓉還是受到很大的震撼。是啊,10多萬元的理賠金,恐怕連喪葬費用都不夠,又何談給家人留下充足的保障?很多家屬即使好不容易接受了親人逝去的事實,卻不能接受理賠金額,其實往往都是保額沒有買足的結果。
  特別是許多人在規劃保額的時候,容易忽略了自己還有負債需要償還,不只是一般家庭可能要背負的房貸,許多中小企業也常透過貸款做為公司的資金週轉,要是規劃時忽略了這一塊,家屬可能將要面對生活雖然無虞,卻要背負沉重債務的窘境。這就是根據身價做好保障規劃的重要性,而定期險便是一個很好的財務槓桿,用有限的預算做到符合身價的保障。
  近期大家最熟悉的例子,相信便是藝人黃鴻升的案例了。黃鴻升於2020年9月猝逝,名下房屋價值數千萬元,以黃鴻升的收入可以輕鬆承擔每月房貸,如今家人為了留下這間房子留念,只能咬牙扛起剩下約1,000萬元的龐大房貸壓力。
  對黃鴻升而言,若用定期險做好保障,每個月幾千元的保費就能確保即使自己發生意外,也能夠幫助家人將債務繳納完畢,這樣的保費相信絕對是在他能夠承擔的範圍內。而且在債務消失,經過評估不需要再維持這麼高的保額後,也能夠隨時將其解約,十分便利靈活。
  任家蓉表示,除了談死亡與身價以外,她談得更多的其實是「全殘視同身故」的部分。很多人不是不知道風險何在,只是受到長久以來忌談死亡的傳統價值觀影響才避而不談,但是談失能卻沒有問題。
  何況一旦面臨全殘(即一級失能)的境地,不但失去了繼續賺錢養家的能力,更為家庭帶來了更大的照護負擔,從經濟角度來說,這是比身故更可怕的情況。如今有些定期壽險針對2~6級失能也提供部分給付,便更能幫民眾在失能方面提高保障,對民眾的吸引力也更高。
  不過任家蓉也提醒,壽險的一級失能給付雖然重要,但也是較容易出現理賠爭議的部分。臨床醫學與保險醫學畢竟不完全相同,診斷書的用詞有時會與理賠的要求有所出入,這往往影響了理賠的通過與否。
  比如一級失能認定的「終身不能從事任何工作」這項,必須一字不差寫在診斷書上,保險公司才會以一級失能進行理賠。但是從臨床醫學的角度來說,這樣的寫法其實是有些武斷的,病患的情況現在或許無法從事任何工作,卻不代表未來不會康復,或者未來可能有更新的技術能夠治癒,因此許多醫生並不願意這樣開立診斷書,這就需要業務人員的斡旋溝通,幫助客戶保障他們的權益。
  這也是任家蓉認為業務人員勝過電銷、網銷管道的最根本原因。同樣的商品在網路上或許也買得到,但是一旦需要理賠服務,客戶需要自己前往服務據點遞交文件,卻沒有業務人員協助把關,反而需要多費工夫在文件的往返上,而具有充分經驗與專業的業務人員就能夠避免這些問題,讓保障盡快盡全地落實。
有保險,才有從容治療的機會
  對於不熟悉保險的民眾來說,最常接觸的定期險應該屬公司的團體險了。有些公司的團險能夠由員工自費將家人也納入保障,富邦人壽也是如此,任家蓉便自費為父親添加了保障,如今想來,她萬分慶幸自己做了這個決定。
  任父退休之後,因為身體不適到醫院做健康檢查,沒想到卻發現因為長年的糖尿病而引發了肝膿瘍,甚至一度因此引發敗血症,住院急救長達189天。一直到他身故為止,除了健保以外的自費項目零零總總加起來約400萬元,全都由公司提供的團險保障支付。
  任家蓉感嘆,近年來客戶雖然因為新冠肺炎的關係,而產生了對保險的重視或認可,但他們也容易過度關注疫情,卻忽略了原有的風險。根據國健署資料,臺灣糖尿病患者總計超過200萬人,而新冠肺炎目前在臺灣病例總數約為2萬1,000多人,還不及每年增加的糖尿病患者數量。
  光是對比這個數字就會發現,這些長期慢性病的風險其實並不遜於新冠肺炎的威脅。任家蓉因為父親死於糖尿病併發症,對此十分關注,也時常提醒客戶不要只想著防疫卻疏忽了其他的風險。
  癌症也是無庸置疑的疾病風險,任家蓉理賠過的客戶大約有1/10不幸罹癌,不過從她1988年入行以來,只有3位客戶因癌症而離世,所以民眾除了壽險以外,更要重視的是能讓自己得到妥善治療的醫療險。
  A女士是任家蓉剛入行不久就認識的客戶,最初的她並不是很認同保險,在任家蓉的觀念傳遞之下,才勉強配置了壽險,任家蓉又花了2、3年的時間與她溝通,才終於讓她在接下來的2年時間裡陸續配置了定期醫療險、終身醫療險、手術險和防癌險。沒想到,這些保險才買了短短1年就派上用場。
  在A女士與任家蓉認識的第5年,A女士不幸檢查出罹患乳癌,好在發現得早,病情總算得到控制。到現在,A女士罹癌已經超過25年,癌細胞擴散到大腸、骨頭、肺部、咽喉與腦部,但是在醫療技術的幫助下,她的身體狀況還算不錯。
  從40多歲到60多歲,保險陸續提供了超過2,000萬元的理賠金,支付了治療過程中的一應費用,以及其他的相關雜項支出,讓她能夠看著當年還在讀高中的兒子一路成長,現在更是已經做了奶奶。如果沒有保險的幫助,即使能夠保持樂觀積極的治療,恐怕家庭經濟也無法支撐她完成這麼多的療程,一直存活到現在。
  買保險從來不是為了獲利,而是為了做一份安全規劃,它無法讓你不生病、不發生意外,卻能在風險不幸降臨時,為你保住一份尊嚴,能夠在充分的選擇權下選擇更好的方法,正面迎向傷病的不幸威脅。
  更是為了在伴隨風險而來的龐大經濟壓力下,保住家庭的財務結構不受破壞。以A女士和前面提過的黃鴻升為例,無論是2,000萬元的醫療費還是1,000萬元的房貸,即使能夠分期支付與償還,依然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夠輕鬆支付的金額。
  用有限的預算,做無限風險的保障,這是保險的核心價值,也是定期險更加強調的價值所在。任家蓉表示,愈是經濟壓力與責任重大的時期,愈是收入不穩定的行業,愈是需要透過定期險將現在的保障完成,才有機會安穩走向下一個人生階段。
  任家蓉也提醒,定期險雖然方便,但還是有所限制的,市面上多數的定期險在65歲之後便不可加保,民眾還是需要在年齡漸長之前,逐步將保障轉為終身,不只是為未來預做準備,更是為兒女減少未來可能的負擔。

任家蓉

榮譽紀錄:
1. 2001~2003年榮獲國際龍獎IDA傑出業務銅龍獎
2. 2001年榮獲國際龍獎IDA優秀主管銅龍獎
3. 1989~2021年榮獲美國百萬圓桌MDRT會員
4. 1991~2021年達成富邦人壽高峰會榮譽
5. 1988~2021年榮獲富邦人壽績優業務同仁AAP獎勵
6. 連續32年每月5件,FYC3萬元,持續累計中
7. 連續32年進入富邦人壽業務品質俱樂部AQC

   

 

更多詳情敬請訂閱→Advisers 396期